
觀車 · 論勢 || 汽車消費環境成重點優化對象
2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五部門聯合發布了《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共有19項措施,其中5項提到了汽車消費,是被提及次數最多的頭號優化對象。
汽車消費之所以如此受重視,道理很簡單,汽車早已走進國人的家庭,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架在車輪上的國家。看汽車保有量,去年已達3.53億輛,比位居第二名的美國多出7000萬輛左右;看年度銷量,去年的乘用車國內銷量接近2300萬輛,比美國的輕型汽車銷量多出約700萬輛;論出口量,我國已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汽車消費環境的世界影響力正在迅速擴大。
實事求是地講,盡管發展速度比較快,但質量仍然是中國品牌汽車的軟肋之一。這與我國車市20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大家多忙于跑馬圈地的氛圍關系極大。研發體系建設的優先級總是被排在產能擴張之后,重設計輕試驗、重整車輕系統,以至于在傳統汽車技術領域,中國品牌車企幾乎沒有可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贊譽的技術創新成果;由于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和互聯網等“行業外”技術力量的促進和支撐,中國品牌汽車才有了可以讓世界仰慕、反向輸出技術的輝煌成就。然而,從技術的可靠性和產品的耐久性方面來說,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完善度和消費體驗滿意度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分析總結汽車消費投訴榜單可以發現,無論是傳統燃油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剎車失靈是個投訴率較高的通病。制動是最重要的安全性能,很多產品不能確保這個性能總是有效,實在是說不過去。“方案”中有“嚴守消費安全底線”的要求。照此要求,有關部門急需做一些制動標準提升工作,有必要對制動系統安全冗余提出強制性要求,及早治愈這個通病。
動力電池故障、迅速爆燃、續航斷崖式下降等問題,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產品投訴率居高不下的通病,這固然有鋰離子電池技術較難克服的固有弊端,但通過采訪和對比,可以得出研發深度不夠、成本優先這兩個深層次原因是很多新能源汽車“心臟病”較重的原因所在。加嚴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安全標準,將新標準盡快付諸實施勢在必行,不能任由價格戰一直刺穿安全底線。
比如說,在充電環節自燃占比較高。充電電流過大,導致電控采樣傳感器失效,保險絲熔斷不徹底,極易造成短路引發自燃。很多車型為了節省成本,省去了必要的傳感器,選用了便宜的保險絲。再比如,現在72%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使用4年后就進入了二手車市場,主要原因是電池出了問題。問題原因之一就是電池底部受到了撞擊。那么,能不能提高國標的底部撞擊要求呢?電解液、電芯隔膜和正極材料的耐高溫性能是不是也應提高呢?
近兩三年,夸大其詞、超前宣傳、名實不副、虛假承諾等形形色色的虛假宣傳泛濫起來。在新能源汽車營銷方面,“舌風大”儼然成了一種關鍵生產力。可以說,虛假宣傳是“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典型表現之一,是不誠信、不公平的行為,嚴重污染了行業生態和消費文化。“方案”將查處虛假宣傳作為重點任務,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整治“內卷式”競爭作為今年必須抓好的九大任務之一的具體體現,汽車行業期盼著有關部門具體有力的治理舉措。
綜上所述,除了產品質量,銷售服務和車輛維保環節的誠信問題也是“方案”的治理重點。“方案”強調,“強化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利用不公平格式條款限制消費者權利,違反約定延遲交車或模糊交車時間,單方面更改合同內容,虛構車源,低價誘客引流,巧立名目亂收費,騙取定金;隱瞞車輛過戶次數、瑕疵信息和行駛里程;過度保養,4S店轉讓后消費者權益受損等,這些長期難以消除的消費痛點,都有可能納入“方案”所說的“鐵拳”行動中。
消息來源:中國汽車報